发布时间:2025-10-15 17:04:46    次浏览
本文转载自「不存在日报」转载已获得授权━━━━━距今恰好一百年前,一个英国作曲家写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以太阳系行星为主题的交响乐——《行星组曲》。它反映了我们在科学进步与发展的时代,对于星间漫游的想象,不再拘泥于关于宇宙的古代传说,不再是宗教信仰;它甚至作为科幻音乐的开端,影响了后来的《星球大战》、《异形》等电影配乐——因为这种在人类音乐史、宇宙认知史上的重大价值,甚至有人说,这部作品应该翻译成《我的天啊》,而不是《行星组曲》。从《行星组曲》开始,我们开始模仿并制造宇宙的声音,太空爵士、太空摇滚、迷幻电子等实验性音乐层出不穷,直到有一天,科学家真正捕捉到了行星转动的声音,我们才猛然发现,再现宇宙的最好方式,就是聆听、并利用它自己的律动。一个世纪以前,自从古斯塔夫·霍尔斯特用古典乐写出《行星组曲》开始,我们就一直试图用音乐模拟并重现宇宙。霍尔斯特用急促的小提琴行板模拟狂躁的火星战神,摇滚乐队用大量沉重的混响吉他、温和绵延的人声和配器阐释太空的神秘感,电子乐、氛围乐和后摇用消弭了人声、旋律单调重复的迷幻电音模拟深空的冷漠,开创了太空实验音乐。 古斯塔夫·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上世纪中后期大为流行的太空电子乐合辑可是,宇宙自己的声音却和人类的臆想相差甚远。1959年,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学会在 OZMA 任务中开始人类对太空的首次“监听”,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号探测器携带记录了人类音乐的金唱片进入深空,试图激发、捕捉一些来自太空的声音。可是无论怎样尝试,X 射线、伽马射线等这些在太空里亘古绵延的悠长电磁波,将之转化为人耳可接受的声音频率——那种老式收音机、电台无信号时的呲呲声——之后,在我们听起来,只是普通的杂音,就像196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工程师在擦掉卫星天线上的鸟屎后,仍然消不掉的那种微弱噪音一样。那是我们第一次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宇宙就没有更加“悦耳”的声音了吗?还是因为人耳解析不了宇宙的美?多年来,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在尝试,让宇宙变得更好听,更容易被理解。━━━━━真正的“行星组曲”持久轰鸣的谷风,玻璃琴一样尖锐绵长的回音,某种极其缓慢变化却没有规律的空灵旋律,以及低沉模糊的鼓点——这是被戏称为“史上最牛后摇厂牌 NASA”发布的系列专辑《Voyager Space Sound》中的一首,自1989年发布以来,已经在 YouTube 上获得了数千万的累计点击量。 这种声音给很多人的第一感受是鬼片配乐,然而细听进去,会发现它们类似某种后摇或太空氛围乐,而且每首都不太一样——木星的“声音”温和平滑,天王星听起来像遥远山谷里的狂风;土星环低沉浑浊,类似机房或船舱轰鸣,地球的声波则有如深海里巨鲸啼鸣。专辑一共10张,每张一首长约30分钟的单曲,分别记录了天王星、天王星环、天卫五米兰达、木星、木星环、木卫一艾奥、土星、土星环和地球的声音。和1916年霍尔斯特那组交响乐相比,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行星组曲。 Voyager Space Sound 专辑封面Voyager Space Sound试听NASA 第一次萌发出把行星制成音乐的想法是在1989年,当时,旅行者2号开始飞掠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太空虽然没有任何声音,但是所有的东西都在震动,发出可以转换为音波的频率——具体来说,由星体本身散发出的带电粒子流(比如太阳风)和电磁波(无线电波、X 射线、伽马射线等)在星际间来回游走,同时又被星体本身的磁场牵制住。NASA 意识到,当飞行器穿过这些无处不在的带电粒子流和电磁波,完全可以用宇宙射线检测器捕捉到它们的数据并送回地球,再用特殊仪器,将这些从20赫兹到20000赫兹不等的波调适到人耳可辨的频率范围。由于每个星体的磁层和磁场都不一样,因此它们各自的“曲风”大相径庭。基于这种原理,在2012年旅行者1号飞离太阳系时,NASA 也将它穿越太阳系过程遇到的各种宇宙射线/电磁波制成《Symphony of Planets》系列,五张专辑分别收录了:a. 受到太阳风影响的行星磁球层,释放带电荷的离子微粒在可听频率内 (20 - 20000 Hz) 的振动;b. 行星磁球层本身;c. 行星与其大气层内表面之间的被困无线电波的振动;d. 宇宙空间的电磁场噪声;e. 行星和其卫星以及太阳风之间的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 Symphony of Planets专辑封面Symphony of Planets试听“我们用扬声器播放这些数据,”爱荷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 Gurnett 教授解释,“音高和频率告诉我们飞行器周围的气体密度如何。”比如,在探测器没离开太阳圈(Heliosphere,是太阳所能支配或控制的太空区域。太阳圈的边缘是磁性气泡状的,并且远远超出冥王星之外。从太阳'吹'出的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创建和维护着这个鼓起的泡沫,并且抵抗来自银河系的氢气和氦气,也就是外面的星际物质,渗入的压力)之前,声音频率是300赫兹,一经飞出,频率就一下飙升到了2-3万赫兹,反映着太阳圈外高密度的气体和物质。 旅行者1号在2012年11月1日-2013年5月1日间探测到的等离子体波变化,红色为高频区域━━━━━让数据被听见所以,严格来说,旅行者号捕捉到的并不是行星真的声音,而是行星的电磁干扰和带电粒子流。然而,这些电磁波数据是怎样转化为声音的?鉴于今天多数人都能明白,数据可以简单转化为一串1和0组成的数字,所以将数据转化为音乐不难理解。毕竟,我们听到的音乐都只是经过编码的数据。旅行者号们捕捉到的电磁波信号和带电粒子流也以同样道理被编码,转换成耳朵可以听到的声波。实际上,旅行者号的数据不止被 NASA 利用过。Domenico Vicinanza, 一个前身为科学家的作曲者,愣是把旅行者1、2号航行37年来接收到的所有数据浓缩成了一首5分钟的二重唱——《Voyager 1 2 Spacecraft Duet》。较之 NASA 的行星组曲,这支曲子更接近于传统意义上的音乐,类似于霍尔斯特或者勋伯格那种试验性的、表现主义古典交响乐,只不过听起来有点跑调。 Domenico Vicinanza 和 Voyager 1 2 spacecraft duet的曲谱↓↓试听地址↓↓https://soundcloud.com/geant-sounds/sonification-of-voyager-1至今,旅行者号们仍在按时向地球发回数据,用宇宙射线探测器报告着它们在太阳系外域遇到的一切。Vicinanza 作为一个受过专门音乐训练的物理学博士,从欧洲 GEANT 网(连接了欧洲34个国家的科研网络,其使用者包括3500所大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以及强子对撞机等)中找到了旅行者号发回的全部数据,以每隔一小时从每只探测器中截取320000组数据的频率,把这些数据转化为两支独立的旋律,每支各由320000个音符组成,来自从几赫兹到44.1赫兹的不同频段里抽取的随机样本。Vicinanza 和 NASA 所做的事有一个洋气的新名字——数据可听化,就是把数据用声音讯号表现出来。目前这种方法正推动着从癫痫病分析到深空探索等一系列科学研究。分析旋律和分析数据本质上是同一种行为,只不过是通过耳朵。要分析的信息本身是完全一样的:都由某种规律、模式、变化、趋势和极值组成。Vicinanza 说,实际上,数据可听化让分析带有长期规律和关联性的数据分析变得轻松许多。抛开数据本身,这首5分钟的旅行者号二重唱依旧是优美的,虽然没有进一步解释,但我们猜想,Vicinanza 用了某种模拟交响乐队的 midi 软件,将两个探测器的数据转换成两种音色——钢琴和弦乐队。急促的弦奏和音程诡异、轻灵跳跃的钢琴主旋律交织成一首快板,令人想起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中那变幻无常的调性、非常规的配器、力度的突兀变化等现代作曲手法,从而达到一种扑朔迷离的魔幻般的效果。而且,这首二重奏告诉我们,太空还有着尚待开发的音乐潜能。━━━━━世界上最好的音源库从古典乐到太空摇滚、太空迪斯科、太空电子氛围乐,旋律和节奏渐渐从音乐中剥离出来,音乐变得抽象、直接、冷漠甚至刺耳,不再掺入人类感情,更加接近太空带给人类的本质感受。由此诞生了一批以宇宙为主题的实验音乐,也暗示了一种未来音乐的趋势——“音乐”正在变为纯粹的“声音“,因而,我们可以用宇宙自己的声音呈现它自己。作为世界上最不务正业的机构之一,NASA 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点。前年,他们在云端音乐库 Sound Cloud 开设了一个账户,将前面所说的专辑,以及以往航天任务中火箭发射、宇航员与地面的无线电通话录音等一系列音频上传、共享——这些素材是音乐家们绝佳的音源。宇宙正前所未有地成为人类音乐创作中最为宝贵的素材库。 NASA的Sound Cloud账户Fabrica Music Area,一个跨领域工作室,在2014年完成了一张完全由 NASA 太空声音库素材制作的专辑,80 UA。第三首单曲 Geremia Vinattieri 的灵感,就来自旅行者号任务。据说,曲子低音部分以2012年发射的范艾伦探测器中一段名为“太空长颈鹿”的录音为素材合成,其中木槌敲击的声音来自“Kepler:Star KIC7671081B Light Curve Waves to Sound”这段样本,其他所有的打击乐和鼓声都用了旅行者1、2号的录音。 80UA专辑封面↓↓试听地址↓↓http://music.163.com/#/album?id=3414361这首曲子听起来与普通的电子舞曲没什么区别,除了音源来自真正的宇宙。星际空间那原本延绵持续的“乐曲”被拆开、打散,根据各自的特点组合在一起。这是太空声音素材应用于具象音乐的一个实例。具象音乐(Mucique Conrète)是现代电子声学音乐(Electroacoustic music)当中的一个分类。当乒乓球自由落体到地上,“嗒~~~~嗒~~~嗒~~嗒~嗒嗒嗒嗒......”是一系列相近的声音,间隔逐渐靠近,力度逐渐减弱,而且最后快速的弹跳声几乎粘连在一起,听起来好像是一个“滋~~”的声音。再比如开关门的时候的“吱呀”声,其实是由轴产生的摩擦,传递到门上,把震幅放大了,开得快音调就高,开得慢音调就低,缓缓移动,就能变成不同的音调组合,成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游戏——对所有的这些声音,音乐家们称之为声音素材(Sound Object)。他们寻找这些声音素材相互之间的呼应、融合,最终产生具象音乐:一种许许多多的奇怪声音相互混合的乐曲。创造过程中,艺术家们往往到处寻找合适的音源以填充自己的声音素材库。为满足这种需求,Panbangers 工作室就推出了一款名为 Out of Orbit 的 Maschine 音源扩展包,其内含的20个外太空的 Massive 音色中,有一个就模仿了 NASA“行星组曲”那种持续的嗡鸣。他们的初衷,就是制造并模拟人类在未来的太空时代可能会听到的音乐。 Out of Orbit Maschine扩展音色包宇宙通过数字的律动与和谐表达着它自身,它的旋律不需要人类去解释、再造和表达,甚至也不需要什么“弹星者”。对科学家来说,他们把这种律动转化为具象的、可听的声音,用以分析大规模的抽象数据;艺术家用这些律动剪辑为实验音乐,表达对于宇宙的某种情绪;对于我们来说,倾听并熟悉带电粒子那些诡异悠远的回响而不感到恐惧,将为我们回到群星之中做好准备。说不定,未来的音乐将由此消除科学与艺术的边界。在黑暗中催人入眠的,将是一场太阳风暴;我们花钱坐在音乐厅里聆听宇宙飞船略过星环所发出的声音,然后对同伴感叹:这是我在童年时期的母船上听过无数次的乐曲;摇滚青年也会互相讨论,“诶你去听他们的 live 了么,听说他们捕捉了一次超罕见的超新星爆发。”同时,这也抛出了一个问题——人类对乐音的界定。我们只能猜测,未来的音乐将以这种形式呈现,而这些来自宇宙的声音片段,还算是音乐吗?让我们下次再讨论这个问题吧。━━━━━内容转载自公众号 不存在了解更多